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,庚子年,辛丑初。
春节临近,过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,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年味。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,年味或深或浅,但让我最难忘怀的还是儿童时期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的那段乡愁,从未消失过。
我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在淮北北部萧县的农村。那时,老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新年到,穿新衣,戴新帽。女孩子们买花衣,男孩戴新帽。”我跟着奶奶去赶集,看到集市上美丽的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,到处都是欢声笑语。集市上摊贩的叫卖声,吆喝声此起彼伏;街面上有卖各种水果,糕点炒货的;有卖鸡鸭鱼肉蛋及品种繁多的蔬菜的;还有年画春联,烟花鞭炮一应俱全;叠面糖,捏糖人的,卷棉花糖的摊贩前围满了小孩。孩子们手里拿着糖人或棉花糖,边吃边走边看,那个天真快乐,真的让人难以忘怀。大街的店面里,播放着祝愿新年的悠扬的歌曲,人们徜徉在集市之中,领略着一派红红火火,热闹非凡的景象,更加增添了淮北大地的浓浓年味。
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扫房日,二十五六忙蒸馍……。大街小巷,整个村落,整个淮北大地的空气里都弥漫着香气迷人的馒头味。春节的脚步在徐徐迈动,过年的序幕在慢慢拉开。一幅幅写满祝福期盼的大红春联和福字,张贴在大街小巷,贴满淮北大地所有百姓家的门上,老人们怀着对新年的无限期盼与美好憧憬打理着,孩子们穿上新衣,燃着花炮,欢快的嬉戏着,大人们忙碌着做菜包饺子。此时,热热闹闹,红红火火,浓浓烈烈的年味扑面而至,让人沉侵在无比的幸福之中。
除夕的晚上,万家灯火璀璨,在此起彼伏的鞭炮燃放过后,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大桌旁,欢聚一堂,摆酒聚餐,边聊着天,边吃着美味,开怀畅饮;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就这样展开了。大人们喝着酒,孩子们放着花,一旁的电视里放着春晚节目。夜深时,整个村落,整个淮北平原,鞭炮声不绝于耳;五颜六色的礼花绽放在远近的夜空中,有的像银蛇狂舞,有的像孔雀开屏,还有的像绽放的花朵,千姿百态,整个夜空变成了花的海洋,真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。
除夕之夜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,互相祝福,期盼来年风调雨顺,丰收满满;祝福老人们身体健康;祝福孩子们学习进步;祝福祖国发展越来越好。殷殷叮嘱,切切关怀,浓浓的年味自此涌上心头,在淮北大地上化作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。这就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;这就是我难以忘怀的春节记忆;我想这就是我们所共有的中华文化根脉,是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华文化瑰宝。
一年一度的春节,饱含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的祝福与祈愿,虽然今年因疫情因素,一些在外务工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,但就地过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。异地过年,视频拜年,仍然不失浓浓年味,他使年味文化得到了升华,在升华中传承着我们的中华文化。